《天下雜誌專訪》「五管」彈性跨學,臺北大學打通EMBA學習任督二脈
圖文/臺北大學EMBA 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
長期拚搏事業的企業界人士,在睽違多年後重回校園,肯定需要非凡的毅力與決心,為何臺北大學EMBA課程,每年總受到這些經理人高度肯定?
圖由左至右為凱創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筆良、國立臺北大學商學院院長陳宥杉、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系主任林美珍、台灣贏創公司高級中間體業務總監洪佳慧、國立臺北大學EMBA導師古永嘉。圖片來源:臺北大學EMBA
北大企管SINCE 1950
走進臺北大學位於市區精華地段的教學大樓,一幅巨大輸出背板「北大企管SINCE 1950」,很快指出與眾不同的亮點—這裡擁有全國歷史最悠久、規模最大的企管系所。
不只聲譽卓著,這裡的學生組成也很多元。比方台北市不動產開發公會理事長、良茂建設機構董事長陳春銅今年雖已75歲,但最近仍以第一名佳績完成臺北大學EMBA學業,寫下令人刮目相看的里程碑。童心園執行長邱彥博,不僅將知名玩具/教具品牌「Weplay」推廣至全球五大洲100多個國家,而且40歲不到就完成臺北大學EMBA學業。不僅如此,諸如醫美中心院長、金融科技新創公司負責人、律師事務所合夥人,也都加入了臺北大學EMBA的行列。
為什麼EMBA選擇不少,臺北大學仍獨樹一格?
「其實我們的學生組成非常多元,年齡平均47歲,相當有活力!」臺北大學商學院院長陳宥杉在描述EMBA課程學生樣貌時,特別指出「小班制教學」與導師制之下更深刻的「師生互動」,絕對是受到企業界青睞的箇中主因。
而「橫向」與「縱向」兼顧的均衡發展,更是整體課程的一大特色。
小班制教學 兼顧縱向與橫向連結
「小班制的教學,一班僅收30人,師生不僅能充分對話、觸發深度思考,討論議題也能掌握得更深入。」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系主任林美珍解釋。
而加上「導師制」的用意,就在於深度輔助學生學習,不少學校EMBA一班高達上百人,師生感情維繫不易,「重質不重量」的精兵路線,才能讓師生連結更緊密。
在這樣的雙管齊下之後,臺北大學EMBA不僅畢業率高,校友黏著度更高。
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系主任林美珍
EMBA導師古永嘉就表示,師生之間關係的維繫,在臺北大學並不只限於課堂,學生就算畢業,也仍會與老師、同學、後進學員形成緊密連結,最關鍵的「黏著劑」,就是臺北大學蓬勃發展的特色社團,形成積攢人脈存摺的一大優勢。
這就是臺北大學EMBA課程的最大優勢,兼顧「縱向連結」與「橫向連結」。
從「縱向連結」來看,學生之間有很多跨年級的交流,採取小班制、直屬制,加上豐富的社團活動,不斷強化這些交流,另外像是「當代管理論壇」,也會邀請學長姐回校演講,而EMBA聯誼會的多元活動,也能直接增強人脈連結。
臺北大學EMBA至永聯物流參訪
EMBA新生團隊共識營
導師+業師「五管」跨學事半功倍
至於「橫向連結」,除了協助學生接觸各行各業,人脈拓展更全方位,臺北大學EMBA在教學上強調五管均衡,也提供跨學制選課的交流機會,讓學生有機會深入不同專業。
不僅如此,「雙師教學」的制度,更是一大吸引力,以「導師」搭配「業師」,是學術加上實務的極佳組合,透過管理理論與個案分析,幫助學生看得更透徹。
18周的課程,由臺北大學老師授課9周,另外也再請業師授課9周,堅強的業師陣容,就有王品集團前品牌總經理高端訓,他同時亦是臺北大學畢業校友,引領學生以大數據行銷的觀點,指導如何精準行銷。另外像是崇越集團董事長郭智輝,也與學生分享宏觀的管理視野,激發學生自我惕勵。
「學術圈與產業界,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樣,最重要的是可互補又增強,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,」林美珍強調,臺北大學的強項,就是課程彈性特別大,學生可自由跨班學習,讓「產」、「銷」、「人」、「發」、「財」等要素構成的「五管」能均衡發展,想要增強任一方向,都能彈性選修,進而培養策略管理、創新創業、新行銷思維等跨領域訓練。
教學循序漸進 理論與實務完美結合
目前在學的兩位EMBA學生,就對課程設計與課外活動設計的面面俱到,非常有感。
台灣贏創公司高級中間體業務總監洪佳慧回顧,從一開始,課堂上就很容易跨領域彼此分享經驗,而「作業管理」、「組織行為」、「個案分析」等課程都很能激發深層思考,協助她就任新職時更易上手。
另一位同樣就讀於臺北大學EMBA課程的凱創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筆良也坦言,多年工作下來,免不了產生一些慣性,但重新拓展視角後,在見賢思齊之下,很能截長補短,以活用邏輯提高決策品質,在跨界交流中快速拓展眼界。
多元的課程選擇,讓學習平台從橫向、縱向都能均衡發展;而在學習當中,也適時加入了人脈的全方位拓展,讓臺北大學EMBA課程,透過點、線、面的延伸,發展出獨樹一格的優勢。